伦敦时间4月17日晚上21时,当东航MU552航班的舱门被紧紧地关上,站在客舱里的客舱经理吕慧婕明白,*艰巨的一场战斗打响了。
窗外的伦敦希斯罗国际机场一片寂静,灯火通明的航站楼里鲜有人影。双通道的波音777客机,200多名旅客们都已坐定,其中大多数是年纪不大的留学生。他们“全副武装”,戴着口罩、护目镜,穿着防护服。而乘务员们在各自的“阵地”上各就各位,同样“全副武装”,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客舱的每个角落。
此情此景,让吕慧婕想起了13年前,她执行的**班洲际远程航班,正是从上海飞往伦敦。在那趟航班上,同样坐着一群留学生,不过他们是来上海交流的英国留学生,一路上热情地同乘务员们讨论着有关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的话题,全程热热闹闹的。
短暂的回忆一闪而过,飞机正慢慢地滑向跑道。此时吕慧婕心里想的是:“把旅客安然无恙地送到目的地,是机组和乘务组的职责。而作为客舱经理,14名组员跟着我飞出去,我必须把他们全部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地带回来。”
吕慧婕工作照(摄于疫情前)
从马德里到伦敦,飞高风险航班的囡囡让爸爸很担心
2月初,吕慧婕执飞了一趟上海往返西班牙马德里的航班。“去程的航班上坐着许多回国的西班牙当地人,回程则都是去西班牙旅游的同胞。客座率挺高的,但不同以往的是旅客们都戴上了口罩,也不怎么在飞机上吃东西了。”
乘务员检查设备
当时马德里街头一片风平浪静,国内紧缺的口罩、消毒水等防护物资在这里还可以买到。吕慧婕和其他机组成员都买了一些准备带回国,那趟航班的机长张浩杰更是想尽办法在马德里筹集到4000多个高级别防护口罩,回国后捐赠给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。
从那之后,因为航班调减,吕慧婕没有接到新的飞行任务。在这两个月里,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,欧洲的形势骤然严峻。
3月26日,中国民航局发布《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调减国际客运航班量的通知》,要求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后,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班。东航上海—伦敦的航线被保留了下来。在几乎停摆的伦敦希斯罗机场,这趟航班是许多渴望回国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的希望。
4月9日,吕慧婕接到了执飞上海往返伦敦航班的任务。“**反应觉得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,并且有较高的风险。但是责任使然,我马上开始复习公司发布的客舱服务防疫工作要求,咨询、请教了之前几周飞过这条航线的同事。”
乘务员消毒洗手间
“只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和程序做好防护工作,还是非常安全的。要有信心,不要害怕!”此前执飞过这条航线的同事给吕慧婕打气。
机组成员的构成也让吕慧婕有了更充足的底气:飞行机组中的两位机长是经验丰富的五星机长,并且都是党员;乘务组的15名成员来自同一个分部,彼此熟悉,并且都有执飞伦敦航线的经验。
在得知女儿将要飞伦敦航线之后,吕慧婕的爸爸妈妈比她还要紧张,开始每天关注英国的疫情状况。“在航班上做好防护!在伦敦不要出门!落地了一定要报平安!隔离需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?”这样的叮嘱,她每天都要循环反复地听上好几遍。
4月16日是出发的日子。那天早上,吕慧婕的父亲把她送到了班车的上车点,没有特别嘱咐什么便离开了。过了一会儿,吕慧婕收到了父亲的微信,在长长叮嘱的*后,平时总是非常含蓄的父亲写道:“爸爸很担心你,一定要保护好自己。”
航班上的武汉旅客与车窗外的黯淡伦敦
在抵达东航浦东基地后,吕慧婕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:取护照、打印任务单、领取乘务长包和防护用品……紧接着是航前准备会,与以往不同的是,除了常规的安全和服务之外,吕慧婕着重强调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注意事项。
乘务员帮助旅客摆放行李
“根据以往的情况,去程的旅客不会很多,风险较低,但也不能松懈。来,我们一起背一下发热旅客应急处置程序的7个步骤。”吕慧婕说道。
“**,做好机组的自我防护和专人服务;第二,提供口罩、专人询问;第三,现场控制,不允许旅客换座位;第四,汇报机长,收集信息;第五,旅客隔离,洗手间专用;第六,对旅客的呕吐物使用卫生防疫包进行应急消毒处置;第七,航后交接汇报。”
如吕慧婕所料,去程的航班上只有5名旅客,但地面工作人员告诉她,其中有一名是武汉籍。这名旅客体温正常,并且核酸检测呈阴性。但是为保险起见,根据规定,依然需要进行特殊的安排。
吕慧婕将旅客安排到后舱的隔离区域就坐,提前在旅客座位上放置餐食,并开辟了一个专用洗手间。区域乘务长安妮和乘务员钱金琰为旅客提供专人服务,在航程中为旅客定时测温。因此,在去程的航班上,只有安妮和钱金琰穿上了隔离衣、戴上了护目镜。
吕慧婕将应急处置的相关规定、程序与两位乘务员又捋了一遍。或许是穿着隔离衣太热,又或许是有些紧张,她发现钱金琰的额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。她拍了拍这位“90后”年轻乘务员,告诉他整个乘务组都是他的后盾。
钱金琰的反应让吕慧婕意识到,要多关注组员们心态。大家的业务能力都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在特殊时期执行特别任务,多少会有一些紧张。于是,在去程的航班上,吕慧婕与乘务组里的每一位组员都进行了交流,“聊一聊家常,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,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肯定,营造比较轻松的氛围”。
这也是同事们眼里客舱经理吕慧婕的特点:温柔、耐心,鼓励为主,几乎不会严厉地批评组员。“2006年7月28日,我19岁,**次飞航班就晕机了。当时带我的师傅没有批评我,而是告诉我要有信心,多飞两班就会适应的。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,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,不管是对旅客还是对组员,都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寻找*好的沟通方式。”
当地时间4月16日18时,航班降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,随后机组成员坐车前往酒店休整。他们抵达伦敦的这一天,英国新增4618例新冠肺炎病例,成为全球第6个确诊人数突破10万例的国家。英国首相约翰逊在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,将社交账号的网名改成了“居家隔离拯救生命”(Stay Home Save Lives)。
在前往酒店的20分钟车程中,大家静静地看着窗外格外冷清的“雾都”:人影稀疏、灯火黯淡。吕慧婕想起13年前**次到伦敦,整个机组一起参观大英博物馆、伦敦眼、伦敦塔桥时熙来攘往的情景,感到唏嘘不已。
小留学生鞠躬的一刻,我的心里很多感触
在伦敦,机组成员们有2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。禁止外出,大家一人一个房间,都“宅”在房间里。第二天早上醒来,吕慧婕又把公司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温习了一遍。此外,她还要负责给组员们订饭。
“我知道大家在飞机上可能不会有工夫吃饭了,在酒店休息的这三顿饭一定要吃饱。所以,我在订餐的时候,特意给5位男乘务员要了加大份的米饭。我自己点的配菜是菠萝咕噜肉和鸡翅,也是要保证有足够的能量。”
当地时间4月17日19时左右,乘务组在酒店大堂开回程航班的准备会,吕慧婕带着组员们把疫情防控工作的要点又仔仔细细捋了一遍。
乘务员安全检查
上了航班,乘务组把两份预包装好的餐食提前摆放在旅客座位前的小桌板上,航程中不再提供餐食服务。紧接着,大家互相帮忙穿戴隔离衣、口罩和护目镜。吕慧婕一个不落地确认大家的防护装备是否穿戴好,并且尤其关注每位乘务员的发型是否整齐。“戴着口罩和护目镜,旅客可能看不见我们的眼妆、底妆,但是能看到我们的发型。在这种情形下,我们更要保证发型整齐,要让旅客觉得我们是可靠的。”
客舱经理广播
登机的时候,需要对旅客进行逐一测温。体温超过37.3℃就需要劝旅客放弃乘机。吕慧婕发现,大部分旅客都是留学生,他们的防护措施做得非常到位,但是都低着头,脸上冒着汗,从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紧绷的情绪。所有旅客的体温都在正常范围内,这让吕慧婕感到欣喜,一个不少都能回家!
在回程航班的飞行过程中,坐着200多名旅客的客舱竟与去程时一样安静。“用餐的旅客非常少,使用洗手间的旅客也非常少,大家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休息。留学生们都非常有礼貌,几乎不麻烦我们。”虽然一路上事情不多,但是乘务组的成员们时刻保持着警惕,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执行着应有的程序。
经过近11个小时的飞行,MU552航班于北京时间4月19日下午15时05分抵达上海浦东机场。飞机落地后,吕慧婕拿起话筒,平复了一下心情,告诉旅客:“我们已经平安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。”
“平安”两个字,包含了太多的情绪。
“在下客的时候,能够感受得到旅客的状态是终于松弛下来了,情绪比较喜悦。很多留学生纷纷对我们表示感谢,有一些对我们鞠躬,在这一刻,我心里还是比较受触动的。”吕慧婕说。
19时,在完成了检疫手续办理、核酸检测等一系列工作后,19名机组成员终于坐上了前往酒店的车,他们将在酒店里开始为期14天的隔离生活。
吕慧婕感到又累又困、又饿又渴。这些感觉不曾在刚刚结束的11个小时的航班任务中冒头——那时,它们被一股紧绷和专注的力量“锁住”了,而现在突然“挣脱”,集体袭来。
“那一刻非常想念执行完航班任务回家,不管多晚,爸爸都会给我做的夜宵。”
感谢您的点赞和分享
素材来源/中国民航网